经济财融网
ad1
您的位置:经济财融网 > 快讯 > 30多年坚守技艺传承文物神医易泽林修复文化瑰宝7000多件

30多年坚守技艺传承文物神医易泽林修复文化瑰宝7000多件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4939

  

时间:2025-02-18 22:25

  阅读量:12994   

今年68岁的易泽林是湖北宜城市博物馆原党支部书记、襄阳市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他投身文物修复事业30多年,完成了36项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了7000多件支离破碎的文物,为国家抢救出大批濒临消失的珍贵历史遗物,带来经济效益800余万元。他潜心钻研青铜器修复技艺,主持过数十次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修复项目,所修复的汉代青铜缿镂获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云工奖”金奖。2013年,他入选为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组委员,2018年5月,他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先后获评“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湖北省技能大师”“荆楚工匠”“荆楚楷模”,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刻苦钻研,累计修复7000多件文物

1957年出生的易泽林生于铜匠世家,20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入宜城市博物馆,自此和文物修复结缘,一干就是30多年。

文物修复不只是个技术活,还涉及绘画、雕塑、化学、铸造、历史等领域,易泽林一有空就蹲在新华书店里,十几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修复方法及配图。他还进入湖北省艺术学校文博中专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学习。

近年来,易泽林多次应邀参与江苏南京、浙江温州、云南个旧、广西上林以及湖北多地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完成36项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全部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组验收。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修复文物7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8件(套)。

创新不止,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修复变形的青铜器文物,最大的难点在于让它复位。由于文物时间久远,非常脆弱,用常规的锤子锤、起子撬等方法操作,都会对文物有一定的伤害。

如何把变形的文物顺利矫形回来?有一天,易泽林到图书馆借书,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装订报纸。机器将报纸慢慢按压、收紧的过程给了他启发,对变形的文物,也可以采取慢慢矫形、复原的方式。

于是,易泽林加工出了一种盖式金属文物修复矫形器,用可转动的螺母慢慢调整,将变形的文物矫正成正常的形状。针对被压扁的青铜器,他制作了一种内凹陷金属文物整形器,用重物撬动的方式,将压扁的位置复原。这两项发明于2018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匠心传承,带出5名徒弟个个优秀

“目前全国专业文物修复人员不到500人,且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易泽林说,2006年,他开始收徒传艺。

青铜器的修复有碎块处理、除锈、拼对、矫形、焊接、刻纹、打磨、做旧等多道工序,易泽林毫不保留,亲自示范,一一向徒弟传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5个徒弟均能独立承担文物修复工作。

除此之外,易泽林还与不少大学合作设立文物修复实习基地,多次到高校讲学,500余人次受教,为院校培养了大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