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财融网
ad1
您的位置:经济财融网 > 快讯 > 专业滞后于产业,毕业生就业难|委员建议:支持灵活调整专业

专业滞后于产业,毕业生就业难|委员建议:支持灵活调整专业

来源:东方网

  

浏览量:6128

  

时间:2025-01-05 13:41

  阅读量:8045   

一边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技能人才,一边是一些学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这样的尴尬处境,部分原因在于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到”。

一些政协委员注意到,目前职业学校想要对接产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并不容易。

2024年12月,教育部更新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设40个新专业,一年增设数量之多,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之最。这让不少委员看到打通职业教育供需对接的契机。他们建议,对职业学校对接产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提供更多支持,让职业教育在企业招工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发挥更好的联通作用。

开设一个新专业,需要几步?

紧跟产业需求来开展职业教育,这一理念为职教工作者普遍接受,但真要实践起来,殊为不易。

“产业方向有哪些动态、课程如何设置、企业需要哪些技能人才,都需要学校召开岗位需求论证会。寻找企业需求、匹配岗位人才,则是职业学校的长期工作。”浦东新区政协委员王斌讲了增设新专业的一段经历。

2021年10月,她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任职期间,和学校管理团队二十余人赴张江人工智能岛为开设新专业考察。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这所中职学校新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次年9月如期开办,并招录首批学生。

2022年,学校与一家区域内无人车企业开展合作;2023年,校方又找到一家行业头部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进行联合培养。

课程设计也有诸多考量:既要考虑专业的职业方向,又不能忽视教育属性;既要满足专业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学校特色;既要适应产业当前发展;又要满足行业未来需求……

对教师来说,这是一次个人知识库的大规模更新。教师黄蕾认为,其中难点至少有二:一是把许多新知识、新技能读懂并学会;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也把新知识、新技能读懂并学会。

她此前在学校负责讲授网络管理课程,而随着专业调整,学习数据标注、Python语言等人工智能新理论、新知识,正变得迫在眉睫。

学新技能十分不易:2023年9月,学校与一家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企业派出一位技术工程师来校短期授课,后续大量专业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学实践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抽时间请教、培训。2024年1月,她又按学校要求进行了5天的专门培训,学习并考取了HCIA-AI认证。

更大的挑战是,要想方设法把这些相对艰深的课程内容转化成学生们能理解的语言因材施教。

她说,许多教师培训内容无法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以HCIA-AI培训为例,其课程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们来说难度较大。学到的新知识,需要教师自行消化吸收,再通过课程设计融入教学内容。

在普通教育的教学中常用的慕课形式,也不太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以商用服务机器人培训为例,教学中包含语音识别模型开发、智能传感系统应用、物联模块配置与调试等一系列任务,不仅要求C++、Python、Linux等编程语言的实践技能,还要求在机器人部署、软件测试、功能检测以及场景地图构建等实践环节中的综合素质。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为何“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

市政协委员、上海供春陶业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蒋国兴认为,要让职业教育更贴近产业、贴近“实战”,有必要在改变考核要求的同时,加大支持力度。

以工艺美术行业为例,技术变化非常迅速:工艺品的数字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取代手工雕刻;雕塑作品的模型小样制作也已使用3D打印;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已经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比如,他此前创作的一件大型环境陶瓷壁画作品,初期的造型设计中就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上百个备选元素,美术师按照创作思路从中选取经典元素后完成构图,大幅减轻了创作压力。

然而他发现,当前的工艺美术教育相较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滞后,不少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已没有了施展空间,行业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又需要进入企业后重新培训。

不少从业者认为,支持专业灵活调整的关键在于促进产教融合。而当前,“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王斌说,部分职业学校有这样的困惑:学校很急于把学生送出去,很希望学生到一线学,但极少有企业愿意提供工位供学生实操,愿意给学生提供进厂参观的机会已算是很大方了。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闽洲也表示,职业教育的办学初心是将专业与产业对接,解决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企业由于自身经营利益考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不完全一致。比如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都希望企业将生产线放进校园。学校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希望边教学、边实践、边实习;企业从生产的角度,生产线不能中断,不允许学生在教学、实践、实习中灵活切换。

此外,学生与熟练工人之间存在技术差距,允许不熟练的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必然影响产品质量,导致产品不合格率上升。

他还提到,上海正在建设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前者使区域内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更为紧密,后者则将全国行业内的产业用人需求和学校培养需求上下打通、对接。然而,目前的联合体机制多数还相对松散,建议相关企业深度融入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实验室、培养师资力量等各环节中。

选择职校,都是被动的吗?

采访中,几位政协委员都提到,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需要吸引“尖子生”。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觉得相比普通学校,选择职业学校更多出于一种被动的选择。

蒋国兴认为,这种社会偏见的形成与时代变迁有关。工程师、技术工人曾经是在中国社会相当受尊敬的群体。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呼唤更多年轻人中的“尖子生”投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瞄准科技前沿和国际一流,成长出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

以工艺美术行业为例,艺术的创造就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学问。它既要求精湛的手法技巧,也要求深厚的文化储备。如今,一些在艺术审美、动手创造、精研技艺等方面很有天分的学生,只要文化课成绩不掉队,就不愿选择职业教育。这反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待进一步增强。

王斌注意到,尽管目前明确提出中职学校要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为中职生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好的通道,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家长仍希望孩子继续升学。中职学校原本“聚焦专业、重视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多数家长只关注升学考试的目标不相适应。

不过她也发现:随着职业本科教育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张迅速,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在中职学校,中本贯通的专业非常热门,录取分数最高甚至接近市重点中学。比如动漫影视类、工程机械类专业相对比较受学生喜欢,报考人数日渐增多。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